2025 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落地總額達 1.3 萬億元,覆蓋 20 年、30 年甚至 50 年期限,重點投向國家重大戰略安全領域(兩重) 與消費品以舊換新、設備更新(兩新) 等民生升級工程。與此同時,財政部、稅務總局宣布自2025 年 8 月 8 日起對新發行國債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優化債券市場稅制環境。
在國家經濟運行過程中,國債和政府性基金作為財政收入調控手段對宏觀經濟穩定、資源配置優化、社會福利增進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既相互區別又協同互補,共同構成財政政策工具箱的核心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經濟運行的各個層面。

國債:國家信用背書的債務工具
國債作為中央政府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債務工具,主要通過市場融資(向機構、個人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其核心作用體現在宏觀經濟總量調控與逆周期調節上:
當稅收等常規財政收入不足以覆蓋政府支出時,如公共服務、基建投資、民生保障等,國債是最直接的融資補充渠道。通過發行國債,政府能夠維持必要的支出強度,避免公共服務中斷或投資停滯對經濟造成沖擊。
擴張性調控:在經濟下行或需求不足時,如疫情沖擊、通縮壓力,大規模發行國債可擴大政府投資和消費支出,通過乘數效應刺激總需求回升。
流動性管理:國債市場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核心標的。央行通過買賣國債調節市場流動性和利率水平:買入國債投放貨幣壓低利率,緩解融資成本壓力;賣出國債回籠貨幣抑制過熱通脹,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國債收益率曲線更成為市場無風險定價基準和宏觀政策信號傳導中樞。
國債以其 “金邊債券” 的最高信用等級(幾乎零違約風險)和稅收優惠吸引保守型資金流入,為政府長期項目提供穩定融資來源。同時,通過利率引導效應影響金融市場資金流向 —— 國債利率變動間接影響企業債、貸款等融資成本,優化社會整體投資結構,例如超長期國債對重大戰略項目的支持撬動了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建產業鏈投資。
我國國債經歷了從 “折實公債”到市場化發行的轉變。近年來,特別國債成為焦點:如 1998 年補充銀行資本金、2007 年組建中投公司、2020 年抗疫救災,以及 2024 年起連續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10 年以上),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安全領域建設,強化中央財政的定向調控能力。


政府性基金:專款專用的財政蓄水池
政府性基金是各級政府依法設立的具有專項用途的非稅收入池(如土地出讓金、鐵路建設基金、彩票公益金等),核心特征是專款專用、以收定支、獨立預算管理,主要用于解決特定領域的結構性資金需求:
每類基金對應特定公共事業,確保資金精準灌溉財政預算難以覆蓋或不宜通過稅收 / 國債融資的領域:
中央層面:民航發展基金支撐機場基礎設施升級;農網還貸資金保障農村電網改造;彩票公益金投向養老、體育等社會福利事業;
地方層面: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地方最大基金來源)主導城市基建、保障性住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強化市政功能;教育附加費補充地方教育投入缺口。
例如,南水北調工程、三峽后續維護等跨區域大型項目依賴中央政府性基金統籌資金,避免擠占一般公共預算資源或加重整體債務壓力。
基金收入(如土地出讓、資源收費)不納入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統計,替代稅收或國債為特定項目融資,優化財政結構:
當土地出讓收入波動影響地方基金池時,中央通過專項債注入流動性緩解基建資金鏈壓力;
專項收費形成的基金池與項目直接掛鉤(如鐵路基金對應鐵路還貸),避免債務風險蔓延至整體財政體系,提升特定領域的風險管控能力。
需求驅動供給:基金收入基于受益原則征收,如機場旅客付費支持民航發展,避免 “一刀切” 征稅,符合成本收益匹配原則;
民生導向支出:彩票公益金、水利建設基金等直接改善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等民生短板,增強公共服務可及性與公平性;
經濟外部性內部化:如環保類基金內化污染治理成本,引導綠色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全國基金數量經清理整頓精簡至約 20 項聚焦核心領域,實行中央一級審批嚴格管控征收、使用全流程,防止挪用濫用。近年土地財政轉型推動基金向精細化管理升級 —— 中央超長期特別國債聯動地方專項債彌補土地出讓波動缺口,同時探索基金與市場化融資結合提升效能。


對經濟運行的系統性影響總結
國債和政府性基金作為財政收入調控的核心手段,綜合作用貫穿于宏觀經濟、結構轉型、社會福祉等多個維度:
宏觀經濟穩定:國債逆周期調節總需求,防止經濟過熱或衰退;基金定向補短板避免公共服務滯后拖累整體增長,兩者共同維護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波動。
資源配置優化:國債市場化融資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公共領域;基金專項征收與支出匹配受益群體,減少稅收扭曲,提升公共資源使用效率與經濟外部性內部化水平。
社會福利增進:國債資金支撐民生保障底線;基金直接改善教育、醫療、生態等細分服務可及性,增強公共服務公平性與可持續性。
經濟韌性與安全:超長期特別國債強化國家戰略領域(糧食、能源、產業鏈)安全投入;基金保障關鍵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筑牢經濟安全根基。
改革與可持續發展:二者動態調整推動財稅體制現代化,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土地財政轉型需求,降低債務與收支錯配風險。
二者雖性質、管理邏輯迥異,但在財政體系中形成深度協同關系,共同服務于國家治理目標。當前財政改革強化 “全口徑統籌” 理念:中央專項債與超長期特別國債注入地方基金池彌補土地收入波動,同時探索基金績效管理、REITs 盤活存量資產提升使用效益,降低對單一融資工具的依賴,構建高質量可持續財政體系。


如何參與國債與政府性基金相關領域?
普通投資者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間接或直接關聯這兩大工具:
國債投資:
購買渠道:銀行柜臺(儲蓄國債)、證券賬戶(記賬式國債)或國債基金,享受免稅或低稅優惠。
政府性基金關聯領域:
雖無法直接認購基金,但可關注基金支持的行業發展機遇:
基建產業鏈,如鐵路、水利基金推動項目;
公共服務升級,如彩票公益金支持養老、體育設施;
政策驅動型投資,如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投向的 “兩重兩新” 領域 —— 重大戰略、安全、設備更新、以舊換新。
國債靈活補赤字、調總量,政府性基金精準投項目、優結構,共同支撐國家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常態化發行進一步強化中央財政在跨周期調控中的引領作用。
國債與政府性基金,一個是國家信用的 “借條”,一個是公共事業的 “蓄水池”,二者共同構成財政體系的核心支柱:國債以靈活融資和宏觀調控見長,政府性基金以精準投入和專項管理取勝。理解二者的運作邏輯,不僅能幫助投資者把握政策紅利下的機會,更能增進對國家經濟治理復雜性與精妙性的認知 —— 這既是財政工具的理性設計,更是平衡發展、風險與民生的政治經濟學藝術。未來,隨著財政改革深化,二者將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相互作用,協同推動經濟穩健前行。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20個創業園區和26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