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招商過程中,常面臨發達地區產業外溢與欠發達地區承接能力不匹配的矛盾。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會采取把部分產業進行轉移的方式,實現資源再分配,這種方式就是產業轉移。今天從定義、主要模式等方面來聊一聊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產業轉移對于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區域間經濟關系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并進而影響部分企業的戰略決策。
產業轉移這一過程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1、遵循 "發達區域→發展中區域" 的梯度轉移規律
2、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升級
3、不僅是產能轉移,更伴隨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流動,推動承接地產業結構優化

同樣是資源配置,還有研發飛地的方式,可以拿到這里對比講一下。
研發飛地是指企業、科研機構或政府為突破本地創新資源約束,在人才密集、技術前沿或科研設施富集的異地設立的專業化研發機構或創新中心。核心目的是通過跨區域布局,高效整合資源、前沿技術成果與優質科研平臺,開展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或顛覆性創新探索。這類飛地通常依托高校集聚區、科技園區或創新高地建立,既為設立主體實時捕捉行業技術動向、降低研發風險,又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研發飛地已成為企業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政府培育區域創新生態的重要戰略工具。
可以看出,研發飛地主要針對需要突破本地創新資源制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例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研發投入高、人才依賴度強的領域;而產業轉移更適合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及市場拓展型項目,如紡織服裝、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當面對具備成熟生產體系、需要擴大產能或降低成本的企業時,產業轉移模式更為適配。


產業轉移承接模式
那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該如何進行產業轉移呢?綠天使認為,以下五大主要承接模式可以作為實踐路徑參考:
(1)成本降低型
成本降低型是指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營商成本上升使得對經營成本較為敏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承接地需構建"成本洼地"優勢,配套標準化廠房、人力資源培訓等政策,降低企業遷移成本。
(2)資源利用型
資源利用型是指由于部分資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使得掌握上游資源供應成為資源消耗型制造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措施。針對資源依賴型產業,如鋼鐵、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企業通過在資源產地布局實現供應鏈安全。招商重點在于梳理區域資源稟賦,建立 "資源清單 + 企業需求" 對接機制,吸引資源深加工企業落戶。
(3)市場開拓型
市場開拓型對于以國內區域市場為主的企業而言,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往往尋求打破地域局限,跨區域拓展市場,實現市場滲透,擴大企業知名度。
(4)集群吸引型
產業集群吸引型,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構建起產業的初步集聚效應后,進而吸引大量相關企業及其配套服務項目競相前來投資落戶。招商關鍵在于制定 "強鏈補鏈" 招商圖譜,提供產業鏈專項政策,構建 "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 的集群發展模式。
(5)策略投資型
策略投資型主要指以多元化經營為目標的企業。這些企業可利用中部地區經營不善的企業,通過合資合作、改制并購等方式注入投資,接繼原公司的業務、技術或品牌,從而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擁有一項成熟的技術或擁有一個成熟的品牌。這種模式需建立企業存量資產數據庫,為投資者提供并購重組政策支持和產權交易服務。
產業轉移不僅是空間位移,更是區域經濟結構重構的戰略機遇。綠天使認為,通過理論指導、模式創新、協同發展和可持續路徑設計,可以實現“發達地區升級、欠發達地區發展”的雙贏格局,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當然,不論是產業轉移還是研發飛地,兩者都旨在促進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20個創業園區和26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