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全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并首次將 “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 列為重點任務。這一決策釋放出招商引資領域變革信號,標志著地方政府長期依賴政策優惠的 “內卷式” 競爭模式將終結,轉而走向以統一規則、優化環境、精準對接為核心的高質量招商新階段。

破解 “內卷式” 競爭
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長期存在的問題已成為阻礙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風險。傳統模式不僅導致同質化產業盲目擴張、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更嚴重侵蝕全國統一大市場根基,加劇區域惡性競爭與財政資源浪費。有數據顯示,2022年就有55個地區違規或變相返還稅收土地出讓金達 225 億元,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現象突出。
政治局會議直擊這一痛點,明確要求“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與此前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及《公平競爭審查條例》(2024年8月施行)形成政策閉環,旨在打破 GDP 錦標賽思維,重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制度框架。此舉本質是通過 “統一政府行為尺度” 約束選擇性產業政策干預,推動地方政府從“內卷參與者”轉向“反內卷主導者”,構建激勵兼容的全國一盤棋新秩序。


從“政策洼地”到“改革高地”的躍遷
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核心在于建立公平透明、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為招商引資注入新動能。招商引資作為資源配置的關鍵抓手,需遵循以下轉型方向:
會議重申“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明確要求各地清理廢止違規稅收返還等政策,嚴禁以財政資金支持平臺低于成本價促銷、互挖存量企業等行為。此舉將倒逼地方告別“政策套利”暗箱操作,轉而通過法治化手段規范市場行為。
在統一大市場框架下,企業選址決策轉向更注重制度環境、要素供給、產業鏈配套等綜合軟實力。會議提出“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經營主體活力”等要求,本質是推動地方政府從拼政策轉向拼服務:
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行全周期跟進、一站式服務機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強化人才、融資、物流等關鍵環節支持,如活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對接科創、小微、外貿企業需求,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保障民生配套;
堅持“管產業必須管招商”原則,圍繞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繪制產業鏈圖譜,開展“招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精準招商,推動“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磁場效應形成根植性產業集群。

會議提及“增強國內資本市場吸引力和包容性”,為招商引資注入金融活水。傳統城投平臺依賴非標融資、隱性債務的模式已不可持續,取而代之的是基金招商、股權招商等新路徑:
地方政府需設立不以招商引資為直接目的的產業引導基金,聚焦重大戰略領域培育新興產業,避免同質化競爭與社會資本擠出效應;
通過“國資平臺 + 創投機構 + 產業鏈企業”合作撮合機制,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關鍵項目,實現財政資金“耐心資本”功能最大化;
結合城市更新、智慧便民服務等民生工程與工業制造、文旅康養等消費升級領域,挖掘新技術應用場景,發布場景需求清單吸引企業參與技術迭代與生態共建。
關于城投退平臺,已成為招商引資轉型的關鍵驅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這既是防范隱性債務風險、重塑政府信用體系的必然要求,更是重構招商引資底層邏輯的核心變革。這一轉型的本質是通過切斷政府信用兜底與選擇性政策干預,迫使城投成為公平競爭秩序的維護者而非破壞者,最終實現招商引資從“拼優惠、拼資源”轉向“拼環境、拼資本、拼生態”的高質量范式躍遷。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關于“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部署,為地方經濟發展劃定清晰紅線與升級路徑。未來招商引資工作需徹底告別“政策洼地內卷”的老路,堅定邁向“改革高地競爭”的新征程 —— 以法治規范競爭秩序,以營商環境厚植根基,以資本創新激活動能,以開放場景培育生態。正如會議強調,地方政府必須“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從短期指標沖刺轉向長期價值創造,方能真正實現“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的高質量招商引資目標。
未來,綠天使將積極主動順應政策變革,以“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總基調為指引,深耕招商服務全鏈條。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加速構建與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奮力搶占先機,為區域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蓄能加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書寫更多精彩篇章。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20個創業園區和26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